人大公众号

任前法律考试

一位老人大代表的情怀
——记淄川区人大常委会退休老干部 王世忠◇ 董 国 女
发布时间:2011-06-19 19:07:46  文章来源:不详   文章作者:淄博人大

从1954年来到淄川工作,王世忠就再也没有离开过淄川这片热土。这位从淄川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岗位上退下来的老领导,不仅是淄川发展变化的见证者,更用自己的力量推动着淄川不断变迁。现如今,已经七十多岁高龄的他仍在为淄川地方戏曲——聊斋俚曲的发扬光大不断努力着。


为淄川发展鞠躬尽瘁


王世忠老家在邹平县,1954年从周村师范毕业后就来到了位于杨寨的原淄川县第八小学任教。“当时的淄川县城还留着老式模样,是一座典型的瓮城。”王世忠说,当时在淄川东关、西关和南关等地还有很多城墙,上面也有门楼子,在现在的通济街位置处还有一些石牌坊,房子也都是一些平房,与当时的“旱码头”周村比起来差距很大。


一直到文革前,在淄川还流传着一句话:“一条马路一座楼,一座公园一个猴”。王世忠说,马路就是现在的张博路,淄川公园就在路边,里面仅有的动物就是猴子,一栋原来属于物资局的楼成为城区里最高的建筑。


所有的这一切,都没影响到王世忠选择在淄川扎根。从小学老师到公社干部,后来筹备淄川纪委,担任纪委副书记、书记,1985年起他又担任淄川区委副书记,进入九十年代又先后担任政协主席和人大常委会主任,就这样一直在淄川工作了四十多年,不遗余力地推动着淄川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。“其实淄川商业的发展有着很悠久的历史,最早可以从西关大集开始。”王世忠说,作为一种古老的贸易形式,西关大集曾在淄川历史上有着很大的影响,它也直接带动了现代社会淄川商业的发展。改革开放后,人们开始在孝妇河的河滩上用水泥块支起摊位摆摊,此后逐渐形成了简易的服装市场,八十年代末移到了现在服装城的位置。“那个时候服装城名气很大,张店等地的人们都过来买衣服。”


王世忠说,在淄川社会经济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,也是他最忙碌的时候。“那个时候经常神经衰弱,几乎是天天要加班,时间不等人啊……”尽管如此,那个时候的他也格外有干劲,看着淄川一天天日新月异不断发展,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格外高兴。


推广聊斋俚曲不遗余力


退休之后王世忠本可以安享晚年,但他却没有停下来,又投入到对聊斋俚曲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去。


聊斋俚曲曾被称为“中国明清时代的活化石”,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2008年,两位老文艺工作者来到王世忠创办的淄川区老年戏曲音乐协会,说起聊斋俚曲的保护传承已经迫在眉睫,当今会说唱聊斋俚曲、能评述研究的人更是寥寥无几且年事已高,就这样王世忠与聊斋俚曲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

要想实现保护、传承聊斋俚曲的心愿,带头人必须精通聊斋俚曲以身示范,为此王世忠不管白天、夜晚,几乎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在了研读蒲翁遗著上。一副散了架的老花镜陪伴着他累得散了架的身子,通读了《蒲松龄全集》、《聊斋志异》、《聊斋俚曲集》等著述。随后在王世忠的精心策划、悉心运筹下,2008年7月19日,淄川区聊斋俚曲艺术团应运而生。2009年5月,聊斋俚曲艺术团排演的《求骂》被省剧协推荐参加全国第三届“中国戏剧奖·小戏小品奖”评选,并于2009年9月15日,赴博兴参加了“中国滨州·博兴第六届国际小戏节”,经组委会专家审看评议,被中国戏剧家协会艺术发展中心评为“最佳剧目推荐奖”。“聊斋俚曲戏”经山东省戏剧家协会认定,正式成为我国的新剧种。2010年8月,聊斋俚曲戏《求骂》又荣获第三届山东省“泰山文艺奖”三等奖,成为全省唯一的民间业余剧团获奖作品。


聊斋俚曲发展了,王世忠又考虑其传承问题。“我们现在正在从剧团领导班子、演职人员等各方面着手,力争使聊斋俚曲更好传承下去。”王世忠说,聊斋俚曲艺术团建团两年多来,迄今自编、自排、自演了五出聊斋俚曲戏,还有一出说唱剧及十几首曲牌演唱,他正打算将这几出聊斋俚曲戏及曲牌演唱分别制作成《聊斋俚曲戏集锦》和《聊斋俚曲曲牌演唱、音乐集》光盘,发放到各文化部门及群众文艺活动站点,供戏剧爱好者效仿、学习、排演、普及大众。他说,也可以作为淄川地方文化的一个特色品牌,与外区县进行文化交流,进一步扩大对外影响,加大对聊斋俚曲的传承力度。□

版权所有 : 淄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  主办:淄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

鲁ICP备09053009号